血脂相關問題
Q1
抽血檢查血脂肪異常,是否一定要空腹?
A

  目前醫療院所針對血脂肪異常的抽血檢查,一律要求患者空腹8小時以上,主要原因是為了避免脂質成份進入血液,影響檢驗結果。

 

  當人體進食脂肪類食物後,進入腸胃道消化吸收過程,由於脂肪不溶於水,無法在血液中運送,因此會與蛋白質組合成脂蛋白(Lipoprotein),以利於血中流動。

 

  一般來說,若在飯後抽血,所抽出來的血液會顯得相當混濁,這是因為血液中存在高濃度的乳糜微粒(脂蛋白的一種)所致。乳糜微粒成分中以三酸甘油酯居多,約含有82%,因此飯後抽血將會顯示三酸甘油酯數據偏高,甚至比空腹檢測時高出數十倍之多,可能因此影響了醫師判斷患者病症,基本上要進行血脂異常檢驗的患者,醫師會要求需空腹8小時以上,以排空血液中的乳糜微粒。

 

  不過2012年卻有不同的研究報告顯示,不論患者是否空腹8小時,其血脂肪檢測數據,膽固醇與低密度脂蛋白與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並沒有明顯的相關性,也就是說,即便飯後抽血,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與空腹8小時以上而檢測的患者,兩者差異性不高。

 

  只是為求精準,仍建議患者檢測血脂濃度前,除了喝水外,其餘食物都不要進口,即便是沒有脂肪的食物也可能影響蛋白質與脂質的比例變化,因此最好還是空腹8小時以上,再行測量。

 

 

分析脂質的成分包括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磷脂質,而依照其合成部位與組成成分比例,脂蛋白又可分成四種:

  1. 乳糜微粒(Chylomicron):成分比例最高是三酸甘油酯(82%),其次是膽固醇與磷脂質,蛋白質僅有2%,主要負責運送小腸細胞吸收的油脂。
  2. 極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由肝臟合成,負責運送肝臟合成的脂肪,主要成分仍以三酸甘油酯居多(52%),其次是膽固醇與磷脂質,蛋白質8%
  3. 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乳糜微粒與極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謝產物,膽固醇含量最高(47%),是影響高血脂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磷脂質與蛋白質,三酸甘油酯最低。
  4. 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由小腸與肝臟製造,能回收血管壁上累積的膽固醇,以送回肝臟代謝。成分以蛋白質最高,佔50%,其次是磷脂質、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也是俗稱「好的膽固醇」。
Q2
檢查血脂的方式?檢查報告數據解讀?
A

  「抽血」就能準確檢測出血脂狀況,但患者在抽血前912小時除了開水外,其餘食物皆需禁食。飲食中難免會吃進油脂,而這些脂質類成分將會影響三酸甘油酯與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當禁食時間太短,檢測結果可能出現偏差,導致無法精準取得檢測數據(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數據,則不會因為禁食時間長短而有所誤差)。

 

~計算公式~

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三酸甘油酯/5

*此公式僅適用於TG400 mg/dl,當TG400 mg/dl就必須用免疫法或其他特定的分析法

 

當收到血脂檢查報告時,一堆數字會不會讓你頭昏眼花,不知從何看起?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這麼難!

  • 三酸甘油酯(TG

 

正常(normal

150 mg/dl

高血脂邊緣(boarderline-high

150199 mg/dl

高血脂(high

200499 mg/dl

非常高血脂 very high

≧500 mg/dl

 

→治療準則

  §500 mg/dl以上者,可考慮藥物治療。

  §1000 mg/dl以上者,是急性胰臟炎的高風險族群,一定要介入藥物以調降。

  §200499 mg/dl者,建議改善生活型態及飲食,以控制三酸甘油酯持續升高的狀況。

  1. 減少甜食、甜度高的水果的攝取。甜度高的水果中含有豐富的果糖成分,容易轉化成三酸甘油酯。
  2. 戒酒。
  3. 適度有氧運動。
  4. 減重。
  5. 戒菸。
  6. 注意油脂攝取量。
  7. 若是藥物副作用引起的高三酸甘油酯,例如為了避孕服用動情激素、乳癌用藥Tamoxifen、免疫療法使用的副腎皮質荷爾蒙SteroidCyclosporine、治療HIV使用的藥物、青春痘用藥Retinoids、等藥物都可能會造成三酸甘油酯偏高,只要停藥TG數值就有機會回到正常狀態。
  8. 疾病或身體狀況控制得宜,亦可避免造成高三酸甘油酯,例如糖尿病、肥胖、腎病症候群、甲狀腺功能低下、懷孕(TG高是自然反應,無需治療,產後即會恢復)等。

 

  • 總膽固醇(Total-C):含量愈高,動脈硬化的風險性愈高,但可靠性不如低密度脂蛋白,建議進一步檢測低密度脂蛋白,以判斷後續治療方針。

 

正常(normal

200 mg/dl

高血脂邊緣(boarderline-high

200239 mg/dl

高血脂(high

240 mg/dl

 

  • 高密度脂蛋白(HDL-C):是心血管的保護因子。流行病學觀察指出,通常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偏低者,多跟三酸甘油酯偏高有關。有少數治療藥物是針對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所設計的,但臨床發現即便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了,對於動脈硬化的病程卻沒有太多的幫助,因此現在許多治療藥物都是同時作用於這兩者,即同時降低三酸甘油酯並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如FibrateNicotinic acid

 

優良(excellent

≧60 mg/dl

邊緣(boardline-high

4060 mg/dl

過少(low

40 mg/dl

 

  • 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愈高,動脈硬化的風險性就愈高。判讀檢查報告時需加上患者的危險因子數量,危險因子愈少,風險愈低者,能容忍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較高;相對的,危險因子愈多,風險愈高者,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控制就需要更為嚴格。

 

0個危險因子者

190 mg/dl

1個危險因子者

160 mg/dl

2個危險因子以上者

130 mg/dl

罹患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等)或糖尿病者

100 mg/dl

 

  →治療準則

    §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100 mg/dl,需使用藥物治療。

    §有2個危險因子以上且低密度脂蛋白>130 mg/dl者,需藥物治療。

    §有1個危險因子且低密度脂蛋白>160 mg/dl者,再經非藥物治療後仍未見        改善,即需藥物治療。

Q3
誰需要定期檢查血脂?
A

  有心血管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抽菸等的族群,需要定期抽血測量血脂;另外,家族史有冠心病者,即父親55歲以前或母親65歲以前罹患冠心病,即屬於有家族史,其子女冠心病的罹病風險會比較高,建議定期檢查血脂。

 

  本身是糖尿病患者,或是具有2個以上其他的危險因子,視為高血脂的高風險族群,我們建議男性25歲以上、女性35歲以上應開始檢查血脂。若是只有1個危險因子者為低風險族群,檢查血脂的年齡可提高一些,建議男性35歲、女性45歲以上才開始即可。

 

其他危險因子定義:

  1. 高血壓
  2. 有早發性冠心病家族史者(父親≦55歲,母親≦65歲)
  3. 抽菸

 

  不論是高風險或是低風險族群,當血脂檢查結果在合格範圍者,之後只要每5年檢查一次就好;但若是處在及格邊緣,就需3年檢查一次;當血脂異常已到需要治療的階段,患者應該每半年檢查一次,或是為了評估治療效果者則需縮短到3個月檢查一次。

 

  臨床觀察顯示,一般人若到65歲以後血脂檢查仍正常者,之後出現異常的機率相對較低,因此目前建議65歲以上血脂正常的民眾,之後可以不用再檢查血脂。

Q4
三高關連性?
A

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都是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在1980年代更發現這是一種叢聚的疾病,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這三種集聚現象命名為「代謝症候群」,並發現患病機制可能與患者體內胰島素抗性有關,或是以肥胖作為核心的疾病。

 

~代謝症候群定義~

台灣衛生署定義以下5項中包含3項以上者即為代謝症候群患者:

  1. 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0 cm
  2. 收縮壓≧130 mmHg,舒張壓≧85 mmHg,或已有開始服用降血壓藥物者
  3. 男性高密度脂蛋白<40 mg/dl,女性高密度脂蛋白<50 mg/dl
  4. 空腹血糖值≧100 mg/dl,或已使用降血糖藥物者
  5. 三酸甘油酯≧150 mg/dl

 

  台灣2007年的調查研究中發現,20歲以上民眾的高血壓盛行率為27.7%,高血糖盛行率9.5%,高膽固醇盛行率11.2%,高三酸甘油酯盛行率15.3%,低高密度脂蛋白盛行率10.1%,高低密度脂蛋白盛行率7.8%,顯示這些病症確實有群聚發生的特性,且台灣的盛行率並不低,調查結果代謝症候群高達21.8%,値得民眾警覺。

Q5
腰圍與高血脂的關連性是什麼?有鮪魚肚就一定是高血脂嗎?
A

  鮪魚肚也是一般常說的「中廣身材」,通常有中廣身材的人較容易罹患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是指腰圍過粗、血壓、血糖、血脂過高的集聚現象(表一),罹患代謝症候群者,將來易好發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

 

表一:20歲以上成人代謝症候群判斷標準(5項危險因子中包含3項者,即可診斷為代謝症候群)(資料來源《台灣血脂異常防治共識2009年版》)

危險因子

異常値

腹部肥胖

腰圍

男性≧90 cm

女性≧80 cm

血壓上升

收縮壓≧130 mmHg

舒張壓≧85 mmHg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

男性<40 mg/dL

女性<50 mg/dL

三酸甘油酯上升

三酸甘油酯≧150 mg/dL

空腹血糖值上升

空腹血糖值≧100 mg/dL

 

  造成腰圍過粗的原因,跟家族性肥胖,或暴飲暴食、飲食不當、沒有運動習慣等有關,表現在外觀上就是腰圍日漸粗大。

 

  腹部肥胖表示內臟週遭有許多脂肪堆積,會釋放出游離脂肪酸進入肝臟,升高胰島素阻抗,進而影響血脂代謝,使得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減少,小而堅硬的低密度脂蛋白與三酸甘油酯含量上升。因此,腰圍愈粗,罹患高血脂的風險也會愈大,兩者呈現正相關。

 

  根據三高調查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國人男性平均腰圍85公分,大約35%同時併有高三酸甘油酯;女性平均腰圍76公分,約20%有高三酸甘油酯。

 

  不過要提醒民眾的是,判斷是否有無高血脂,單從「鮪魚肚」這點來看稍嫌薄弱,有鮪魚肚的人不一定100%有高血脂,只能說有鮪魚肚且鮪魚肚愈大者,其罹患高三酸甘油酯症的機率也愈高,連帶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相對上升。

 

Q6
血脂異常的好發族群?
A

  根據2002年台灣地區三高盛行率調查中發現,男性不論是在三酸甘油酯、膽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的平均值都比女性來得高,顯示血脂異常的好發族群以男性居多。若以年齡區分,男性高血脂的各項數據的最高點集中在中年(4564歲),女性則在中年以後(65歲以上),所以高血脂症主要是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

 

  且從2002年三高盛行率調查中也得知,全台灣15歲以上的人口約有10.9%屬於高膽固醇血症,約290萬人是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或HDL偏低者,合計全台灣大概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成年人罹患高血脂症。

 

  2002年到2008年的變遷趨勢中,綜合三高盛行率調查及全國營養調查等各項研究結果顯示,HDL偏低的比例雖有降低,但高膽固醇血症及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仍沒有明顯的改善,且LDL偏高的盛行率更是逐年上升,且增加者多為心血管疾病好發族群的中壯年男性。

 

  種種數據皆透露出血脂異常的狀況不容忽視,尤其是有高血脂症家族病史者、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患者、或是停經後女性(因膽固醇易上升),都是高血脂症的好發族群,建議應定期檢查以提早發現血脂異常,進而防範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表一:台灣地區20042008年不同性別及年齡別高膽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症、血清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值過高盛行率及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盛行率(資料來源《台灣血脂異常防治共識2009年版》)

性別

年齡層

高膽固醇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症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症

高血脂異常比率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

%

%

%

%

%

男性

19~44

6.2

7.6

12.5

17.9

20.0

45~64

21.2

22.3

10.2

27.0

23.0

65+

17.9

15.1

10.5

19.3

19.1

19

12.5

13.3

11.5

21.0

20.8

45

20.5

20.3

10.2

25.4

22.3

女性

19~44

4.2

3.5

0.5

2.9

2.5

45~64

14.7

18.6

2.9

11.6

11.8

65+

22.7

16.6

4.4

11.6

21.3

19

10

10.1

1.8

6.8

7.9

45

16.4

18.2

3.5

11.8

14.1

表二:台灣成人血脂異常盛行率變遷(%)(資料來源《台灣血脂異常防治共識2009年版》)

 

 

高膽固醇血症

LDL-C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

HDL-C

 

2002

2007

2002

2007

2002

2007

2002

2007

性別

男性

11.6

11.3

6.9

8.6

21.7

19.5

24.3

15.7

女性

11.5

11.1

6.7

7.2

11.9

11.6

9.1

5.3

分齡

(歲)

20~29

3.9

2.6

2.8

3.5

6.6

4.0

12.5

10.0

30~39

6.0

6.1

3.7

5.7

14.1

13.3

18.6

10.9

40~49

11.0

9.5

7.0

8.0

17.0

15.6

17.4

8.9

50~59

18.3

18.0

10.2

12.1

20.8

21.3

15.8

8.4

60~69

22.2

19.0

12.9

11.2

26.9

18.8

15.8

8.5

70~79

20.7

16.3

11.6

6.8

26.0

20.8

19.1

15.2

80+

20.6

9.9

7.0

3.5

19.6

15.5

14.0

19.7

男性

(歲)

20~29

5.1

3.1

3.4

4.5

10.6

6.2

18.8

15.0

30~39

8.3

10.4

5.5

9.8

22.9

21.9

28.7

15.6

40~49

14.4

12.7

8.1

9.5

28.3

25.8

28.2

14.2

50~59

13.4

16.5

8.1

10.7

23.0

25.2

23.5

15.3

60~69

17.5

13.2

10.8

9.6

24.8

16.4

20.0

14.2

70~79

19.4

11.6

10.9

7.6

24.8

17.3

24.8

21.5

80+

13.5

9.6

4.1

4.1

15.4

15.1

16.3

23.3

女性

(歲)

20~29

2.8

2.2

2.1

2.5

3.0

1.9

6.8

5.2

30~39

3.8

2.5

2.1

Q7
從血脂的濃稠度可以判定是否血脂異常?
A

  在販售藥品的電視廣告中經常會聽到「血濁」的說法,血脂狀況如何是否真的能從受傷流出的血或是抽血時用肉眼初步判斷呢?

 

  血液的濃稠度與水分多寡有關。有人說抽血出來的顏色偏黑即表示血脂濃度太高,這不是正確的說法,因為有可能抽的是「靜脈血(靜脈血因為血氧濃度比動脈血低,本來就不是鮮紅的顏色)」。又有人說抽血時針頭有黃黃的油脂,一定是血脂過高,這也不是絕對!除非是少見的非常高三酸甘油酯含量,否則就是抽血前剛吃過油膩大餐或空腹時間太短也不至於針頭處會見到油脂。事實上,從血液的濃稠度無法判別是否有血脂異常。

 

  不過,從生化檢驗中倒是可以清楚看到三酸甘油酯過高的血液狀況。將非常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患者血液靜置於冷藏室1小時以上,即能清楚看到血液分成三層(下圖),除了赭紅色最底層是血球(加少許血漿),中間黃色液體是血漿,最上層的白色液體,則為三酸甘油酯漂浮在血漿中的情形,也是一般人所謂「血濁」最明顯的表現。

網路截圖

Q8
高血脂的種類?
A

臨床上高血脂疾病主要可分成三種(表一):

  1. 總膽固醇超過標準,三酸甘油酯正常者單純性高膽固醇血症。
  2. 總膽固醇正常,三酸甘油酯超過標準者高三酸甘油酯血症。
  3. 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皆超過標準者混合型高膽固醇血症。

 

表一:台灣血脂異常疾病的分類(資料來源:《台灣血脂異常防治共識2009年版》)

      分類

 

血脂濃度

(mg/dL)

單純性高膽固醇血症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

混合型高膽固醇血症

總膽固醇

200

 

200

三酸甘油酯

 

200(且/或合併TC/HDL-C 5HDL-C 40

200

 

若是以生理機轉分類,則將高血脂分為原發性血脂異常及繼發性血脂異常。原發性血脂異常主要是以遺傳表現來做區分(表二);而繼發性血脂異常則是由於病人罹患其他疾病或受到藥物影響,而引起的血脂異常症狀(表三),通常需要治療控制主要疾病,或是停止服用相關藥物,才能改善繼發性血脂異常。

 

表二:世界衛生組織原發性血脂異常疾病的分類(資料來源:《台灣血脂異常防治共識2009年版》)

病名

原發性異常

代謝性異常

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性

胰臟炎

高血脂表現型

常見型(多基因型)高膽固醇血症

多基因

血液中的LDL過量增加,且LDL的異化代謝減少

+

 

a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因多種基因突變使LDL受器功能受損

血液中的LDL過量增加,且LDL的異化代謝受損

++++

 

a, b

殘渣型血脂異常(第Ⅲ型血脂異常)

未知

血液中VLDL濃度增加,且異化作用減少

++

家族性混合型血脂異常

未知

血液中VLDL或脂蛋白元B-100增加

 

 

,b

高乳糜症候群

缺少血中脂蛋白解脂酶及脂原蛋白C-C-

乳糜清除能力受損,有時是VLDL清除能力受損

 

+++

,

家族性高三酸甘油酯血症

 

 

++

 

高密度脂蛋白濃度增加

 

 

 

 

血中脂蛋白元B增加

 

 

++

 

a, b,

 

表三:繼發性血脂異常原因(資料來源《台灣血脂異常防治共識2009年版》)

代謝性疾病

糖尿病、肝醣儲存疾病、代謝症候群等

腎病變

腎衰竭、腎絲球腎炎

肝病變

肝硬化

荷爾蒙異常

甲狀腺功能低下症、或女性荷爾蒙、黃體激素、生長激素、腎上腺皮質類固醇等內分泌異常

生活型態

缺乏運動、肥胖、高飽和脂肪酸飲食、過度飲酒等

藥物作用

Retinotic acid衍生物、腎上腺類固醇、外源性女性荷爾蒙、thizaide類利尿劑、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男性荷爾蒙、抗病毒藥物等

 

  雖然在疾病上的分類是以三酸甘油酯與總膽固醇來作為區分,但要提醒民眾的是,要維持正常的血脂,除了這兩種數據,也要注意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最好的狀況是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都在正常範圍內。若高密度脂蛋白與低密度脂蛋白兩者含量都高,或是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高,都屬於血脂異常的狀態,需要重視保養之道。

 

 

Q9
健康的血脂含量應該是多少呢?高血脂的意義是什麼?
A

雖然現在常將高密度脂蛋白解釋為「好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說成「壞的膽固醇」,但事實上即便是健康人的血中也都會含有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或是乳糜微粒,這些是人體代謝自然生成產物,並不是說身體有低密度脂蛋白或極低密度脂蛋白都是所謂不好的「高血脂」。

 

  健康的血脂狀態下,每種脂蛋白的顆粒大小及顆數都有一定的範圍,例如LDL中依照大小可分成LDL-1LDL-2LDL-3,其中LDL-1是正常大小,LDL-3是比LDL-1小且硬、不易清除的脂蛋白,也是造成動脈硬化的原因之一。當LDL-3愈來愈多,會透過血管壁進入動脈內皮層、中皮層,使內皮層及中皮層不斷增厚,造成動脈瘢,進一步引發動脈硬化,阻塞血管流通。以上若發生於心臟則引起心肌梗塞,若生在腦部則會中風,腿部動脈硬化者將導致周邊血管阻塞。

 

  高密度脂蛋白(HDL)是體內天生的血脂清道夫,專門用來清除膽固醇。HDL會跟血中的VLDL交換脂質,將VLDL中所含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運送回肝臟再處理。但是如果VLDL所帶的油脂太多、太油膩,超過HDL所能負荷的量,就會濃縮HDL,變成小而硬的HDL,進而喪失其清道夫的作用。另外,像是抽菸、不運動等錯誤的生活模式,也會減少高密度脂蛋白,研究統計顯示,抽菸會扼殺約20%的高密度脂蛋白。

 

即便是健康的人,其所測量出來的血脂含量都不可能是“0”,因為血脂是人體必需的成分。廣義的高血脂泛指LDL過多、顆粒太小或是HDL太少、乳糜微粒、VLDL等太多的狀況。臨床上,血脂健康與否需觀察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三酸甘油酯等數據,總膽固醇<200 mg/dL,低密度脂蛋白<190 mg/dL,高密度脂蛋白≧60 mg/dL,三酸甘油酯<150 mg/dL,即為正常、健康的血脂含量。

 

Q10
血脂是什麼?人體需要血脂嗎?
A

  現代人聞「脂肪」色變,認為脂肪是造成肥胖、心血管疾病的萬惡之首,卻忘了脂肪也是六大類營養素之一(醣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及水),因此人體需要適量補充脂肪。

 

  血脂簡單的說就是血液中所含的脂蛋白,由於血液是水溶性,脂肪不溶於水,當血液要運送脂肪到身體各部位、組織時,必須要有一艘「船(媒介)」來充當交通工具,這艘船其實是一種蛋白質,當脂肪與蛋白質結合後即稱為「脂蛋白」,也就是一般常說的「血脂」。

 

  血脂是細胞膜、核膜的重要組成之一,也是女性荷爾蒙、男性荷爾蒙、腎上腺素等內分泌激素的成分,此外還能儲存能量,身體若缺乏血脂將嚴重影響身體代謝功能。

 

  脂蛋白就像是大海上的浮標,根據載油量多寡,可分成大小不等的種類,其中體積最大的脂蛋白是載油量最多的乳糜微粒,所載的是透過飲食吃進來的三酸甘油酯,其他依序是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體積較小的則是攜帶較多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

 

  脂蛋白在體內的新陳代謝非常複雜,食物所含的油脂與膽固醇進入身體後,會透過體內的脂質分解酶,與肝臟生成的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進行脂質交換而形成殘餘脂蛋白(remnant lipoproteins),再回到肝臟,假如殘餘脂蛋白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就會導致肝臟再生成的VLDL比健康肝臟生成的VLDL來得更油膩,在不斷循環下,VLDL下游產物低密度脂蛋白將會濃縮變成又小又硬且不易清除的小而硬脂蛋白(Small dense LDL),造成致動脈硬化性高血脂症(Athrogenic dyslipidemia),最後滲透過血管內皮細胞層,進入血管平滑肌壁而形成動脈硬化。

 

  根據上述的說明可以得知,人體需要血脂來進行體內的代謝作用,但若是長期錯誤的生活型態或飲食,甚至是先天疾病造成血脂異常,就會對身體帶來極大的威脅,因此民眾應養成正確的保健觀念,讓體內血脂保持在正常含量。

 

 

 

  • 1
  • 2
  • 3
  • 4
  • 5
  • ... /